基础非常薄弱
1917年,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西分厂陶器部从德国购进磨泥机、压泥机、制瓷转盘等陶瓷机械,这是中国陶瓷企业首次引进国外陶瓷机械。是中国手工作坊式陶瓷生产向工业化生产迈进的一次重要突破。
1920年,上海泰山砖瓦建立。1926年推出无釉陶瓷外墙砖;1921年,唐山启新瓷厂建立。1923年生产第一片内墙瓷砖(彩釉砖)。1927年推出彩色铺地砖;1930年,唐山德盛窑业厂建立。1932年生产缸砖;1939年,温州西山窑业场建立。1943年生产釉面砖。
据估算,1949年,全国建筑陶瓷砖的产量仅为2300平方。
第一个十年(1949-1959):
国营化改造
新中国成立之后,所面临的建筑陶瓷产业基础十分薄弱。一些地方只能出产小批量的又粗又黑的耐酸砖和小瓷片。
建国后的第一个十年在经济上的一个重任是对个体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公私合营”、“国营化”是主要形式。其中,西山窑业厂成为地方国营温州西山陶瓷厂并建立了陶瓷科学研究所,唐山德盛陶瓷厂改名为唐山建筑陶瓷厂,几个主要产区的小作坊经过合并、改造和扩建,成立了国营宜兴建筑陶瓷厂、景德镇市建筑卫生陶瓷厂、石湾建筑陶瓷厂、海城陶瓷厂,另外新建了北京陶瓷厂、福建漳州瓷厂和陕西咸阳陶瓷厂。
到1960年,全国已有12个大中型建筑陶瓷厂,建筑陶瓷砖产量达到200多万平方米。
第二个十年(1959-1969):
日用陶瓷向建筑陶瓷转型
20世纪6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厂压缩日用陶瓷,上马釉面砖,开始建筑陶瓷大规模生产。景德镇陶瓷厂1958年建厂,整个80年代其“三角牌”釉面砖风靡全国,产量称霸国内市场8年之久。\从五十年初代开始,到整个六十代,广东佛山石湾产区陶瓷产业逐步实现了转型:由原来生产石湾公仔、耐酸瓷、沙煲、精陶、电瓷等产品转变为生产彩釉砖、马赛克、瓷片等。
第三个十年(1969-1979):
国营企业全国均衡发展
1961年至1978年是我国建筑陶瓷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由于自然灾害和十年动乱,建筑陶瓷工业的研究、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仍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到1978年全国有30多家建筑陶瓷企业,年产量500多万平方米。
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末,中国建筑陶瓷制造开始从基础较好的华东和北方,后来传到南方。主力是当时的国营几大建筑陶瓷厂,包括沈阳陶瓷厂、咸阳陶瓷厂、景德镇建陶厂、石湾建陶厂、福建樟州建陶厂、唐山建陶厂等。
这一时期沈阳陶瓷厂曾经从德日俄进口了几台压力成形机,也自行研制了小型喷雾干燥器、200吨级的油压机,但没有推广开来。
不过,1978年成立的沈阳陶瓷厂后来成为全国釉面砖生产量第二大的企业。
第四个十年(1979-1989):
引进和消化“洋技术”的“佛陶时代”
1978年11月,原石湾建陶厂根据一款进口意大利的彩釉砖样板,试制成功了国内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彩釉砖。
伴随着改革开放之初的技术、设备引进吸收大潮,1981年9月,石湾建陶厂工程技术人员赴建筑陶瓷砖的生产大国意大利、西班牙考察了一个多月,掌握了大量技术资料,为此后的整线引进打下了基础。
1984年,国家建材局提出“以方针政策引路,以国家投资导向,聚集社会各方面资金,大家办建材”的号召。
同年10月,我国首条引进意大利唯高公司的彩釉砖生产线在石湾利华装饰砖厂一次点火试产成功。这是中国第一条瓷砖自动化生产线,标志着中国建筑陶瓷工业进入现代化进程,中国建筑陶瓷从此进入了大工业批量生产的新时代。
在此之后的十多年里,数百台套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陶瓷砖自动生产线和关键设备引进国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建筑陶瓷的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1987年1月24日,原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将管辖的石湾各个陶瓷厂和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合并成立了我国陶瓷行业首家企业集团——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建陶生产企业,这就是盛极一时的“佛陶集团”。
第五个十年(1989-1999):
集体和民营企业崛起
1989年12月10日,由全国5个部门28个单位组建的中伦建筑陶瓷联合总公司成立,挂靠国家建材局,企图实行联合引进共同对外消化吸收利益共享,在四川自贡建设国产化的生产线,影响全国。
1993年,由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公司剥离出的优质资产被注入新成立的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佛陶集团股份公司被列入全国21间境外上市企业之一。然而,1995年香港股市大跌,佛陶集团股份公司上市宣告失败。
与此同时,在佛陶集团“星期六工程师”的帮助下,与石湾一河(东平河)之隔的南庄集体企业在繁荣时期市场的催生下,迅速发展壮大。
到1990年全国乡以上建筑卫生陶瓷企业发展至745家。佛山、温州、唐山、淄博、泉州和漳州等地相继成立陶瓷集团公司。
1993年中国建筑陶瓷砖产量首次名列世界第一。1997年,中国建筑陶瓷砖产量达18.42亿平方米。
1997年景德镇陶瓷厂停产,标志着北方国有背景的陶瓷企业开始告别历史舞台。
第六个十年(1999-2009):
产业自主大格局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到第六个十年,中国建筑陶瓷在压机、窑炉、磨边机、施釉线等主要装备上已经初步形成国产化的能力,涌现出力泰机械(源于1957年)、科达机电(成立于1992年)等大型陶机装备制造企业,以及大鸿制釉等色釉料企业。
1998年开始,佛山石湾鹰牌陶瓷有限公司被接纳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陶瓷展。1999年鹰牌陶瓷成功在新加坡上市。
到2000年,佛山的南庄、小塘、官窑、罗村、白泥、西樵等镇区集体、个体企业发展迅猛。2001年,佛山陶瓷企业已经有300多家。
2003年全国共有10家陶瓷企业获评“中国名牌”,其中佛山占据了7个名额,“佛山陶瓷”一时风光无限。
2003年当年全国建筑陶瓷年产量达到32.5亿平米,占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
2002年10月10日,科达机电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从而走向快速兼并式扩张之路。
第六个十年,国内陶瓷行业品牌格局基本形成。到2008年,诺贝尔、东鹏、马可波罗基本被公认为行业“前三甲”。
第七个十年(2009-2019):
大变局、大转折时代
2008年5月,国内首台喷墨打印机在佛山市南海区希望陶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宣告诞生后,全球喷墨打印技术格局由此发生裂变。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内需骤减,一直持续到第二年下半年。这也导致行业进入第一波洗牌。
2009年,诺贝尔率先引进意大利喷墨印刷技术。第二年,广东金牌企业也跟进从意大利引入佛山第一台喷墨打印机。
喷墨打印技术诞生后曾经对中国陶瓷企业封锁了差不多10年(1998年,全球首台陶瓷喷墨打印机在西班牙KERAJET诞生)。这次技术壁垒的打破,使得中国瓷砖生产技术开始整体上同步于西方先进技术。
喷墨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导致两个“负面”后果:一是产品同质化;二是全国各地陶瓷产区产品质量的普遍提升。这就导致佛山产区中低端产能优势的消失。
调查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陶瓷砖生产企业达到1452家,总年产能达到140亿平方米。2014年全国在线喷墨机数量为2636台。
2014年下半年,伴随着房地产的严格调控,陶瓷行业增长出现断崖式下滑。到2015年瓷砖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去产能、去库存、调结构”成为全行业发展主旋律。
据统计,2011-2015 年,全国陶瓷砖产量从 87.1亿平方米增长至 101.8 亿平方米。但是, 2015 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而这种下滑态势一直持续到2018年以及2019上半年。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建筑陶瓷企业1265家,137家企业退出历史舞台。实现营收2993.48亿元,同比下滑28.09%,实现利润总额176.05亿元,同比下降33.57%。
而在陶瓷砖产量方面,2018年总产量是90.11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1.2%。2018年中国陶瓷砖产量大幅回落至2012年的水平,创下了行业有史以来产量的最大跌幅。
下一个十年(2019-2029):
高质量发展时期
中国建筑陶瓷正在迈向“下一个十年”。这个十年的主背景是消费需求减少、消费者迭代和渠道裂变。但发展的主旋律产业绝不是产业衰退。而是以精细化发展、个性发展、差异化发展、智能化发展、效益性发展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① 《中国砖的发展历程》(陈帆)
② 《我国谁最早生产制造了陶瓷砖》(尹虹)
③ 《从“瓷砖”亦或“磁砖”,看中国建筑陶瓷的百年历史》
④ 《中国建筑陶瓷百年发展史的九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