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文是作者为新出版的今年第一期《风尚陶瓷》杂志所写的“卷首语”。《风尚陶瓷》杂志由华夏陶瓷网主办,目前定为半年刊。本文首发于2019年4月19日,原标题为《2019,终端之辩》,现有版本略有增删,敬请垂注。
1
眼看四月份已经过半,佛山陶博会、潭洲中陶展拍马而来,2019舞台的大幕已经完全打开。
未来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所有人都在谈“不确定”,但实际做的都是为了“活下去”。
2
消费者迭代,90后“小鬼当家”,以及渠道裂变,整装、精装崛起,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将一起推倒重来。
装配式建筑、内装工业化、设计主导权,对材料供应商来说,最终改变的是渠道模式。而新渠道本质上就是新入口。所以,厂家、经销商要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新渠道的重新连接。其次是改变职能,由单纯的卖货,转变为供应链服务。
3
从品牌端看,虽然零售店流量急速下滑,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将去零售化。在渠道裂变的大背景下,传统零售店的功能也将应时转化,其传统的家装零售功能会继续保留,但接下来主要是针对一二线城市日益增长的新房翻修。
传统零售店功能转变的重要方向是品牌形象店。未来没有形象感的终端店将越来越没有价值。品牌形象店除了对接零售,还有很重要的一块是对接精装、整装以及工程、设计师渠道等。品牌形象店是厂家综合实力、圈层市场定位、品牌理念传达的载体。换言之,它是对接一切业务的物理平台。但它首先是一个品牌释放能量场的平台。
未来,品牌、产品如果没有在终端的完美呈现,将会失去与市场的对话能力。所以,场景化将是终端店面设计的必然选择。
4
随着传统批发市场的快速退出,未来红星、居然、喜盈门之类的大卖场成为品牌落户城市的必争之地。而越来越掌握话语权的大卖场运营体系,也成为品牌商们无法抗拒的筛选机制。
无论规模型、多品类经营的一二线品牌,还是“小而美”的个性品牌,渠道下沉都是共同的命题。不同的是,一二线品牌是对三四线城镇空白市场的碾压式覆盖,而个性品牌则是对所有空白市场的精准对接,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随着社会圈层化、社群化的加剧,在终端店面布局上,未来一二线城市多品类经营的品牌终端店面也将分出级差:包括旗舰店(600-400㎡)、专卖店(300-400㎡)、精品店(150-250㎡)、社区店(80-120㎡)、快闪店(15-30㎡)。其中快闪店存活时间有限,一般是半个月到三个月。它主要建在人流量大的城市综合体、购物商城内。目的不是成交,而是传播品牌。
5
从产品端看,未来产品由专店专卖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尤其是产品线窄的“小而美”品牌,基于租金成本的压力,店面面积将受到限制。所以,对品牌、产品附加值的经营很重要。
而多品类经营,覆盖大部分圈层的品牌,其店面坪效将相对可以保证。不过,即便如此,它也抵挡不过品牌跨界集成店带来的诱惑。比如,“瓷砖+卫浴+家具+软装”集成店。整个店就是一个生活馆,店内的东西全部“所见即所得”。
多品类跨界集成终端店成为方向,是因为新兴的年轻化的消费群体更喜欢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购买,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一个卖场、一个卖场去找材料、找家具。
所以,未来,可以预见的是,大厂和大商之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凸显。厂家要求专店专卖,摒弃、裁撤“羊头店”,而大商反而是希望打开连接,通过横向跨界整合,满足新兴消费者一站式购买的愿望。
6
不过,由于专业属性的欠缺,大商在跨界整合家居建材品类产品时,碰到的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多品类跨界集成终端店虽然从理论商解决了店面的坪效问题。
但理论终归理论,跨界多品类产品要最终无缝融合在一起,首先碰到的就是产品组合的难度;其次是从设计端入手的整体解决方案输出的难度;再就是把整体解决方案落地,也就是铺贴、安装的难度。这三个问题最终都涉及到人才的问题。
人才问题才是多品类跨界集成终端店梦想成真面临的最大的挑战。而在人才问题解决之前,大商们可能要面临新商业模式践行持续亏损的问题。
其实,当前即便是大商们,终端运营的空间也不是已经见底。过去30多年,瓷砖销售一直都是粗放型的,直到最近两年销售服务才提到议事日程,包括密缝铺贴,去年也是由简一率先上升为公司营销战略。
总之,我认为,接下来以专卖店零售为依托的瓷砖营销,在重度垂直领域深耕才是正道。其中,亟待要做的事情就包括,瓷砖的包补贴,包安装,以及铺料的销售等。
(5月1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2019中国家居建材品牌发展论坛上,华耐家居常务副总裁孙立国就反思,垂直领域的瓷砖包铺贴、安装,以及铺料的销售才是方向,而非大家居全品类平台的构建)
另外,正如大家都看到的,基于消费者画像而做的精准营销也是一件重要的工作。而其前提还是整个销售端的信息化建设。
而为增强终端店面的体验感,AR、VR、AI等科技手段的应用也应是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