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春运】谁动了你的春运火车票?

字号+作者: 老石 来源:石述思 2017-01-12 11:58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谁动了你的春节火车票?声讨付费抢票不如呼唤制定规则

  谁动了你的春节火车票?声讨付费抢票不如呼唤制定规则

  付费抢票:互联网+冲击火车票市场,能改变什么?

  火车票乱象:非开放市场下的多方博弈

1.jpg

  春运,中国一场数亿人口的大迁徙如约而至。“谁动了你的火车票”这一老话题在2017年的春运却有了新方向,原因是“野蛮人”互联网公司们纷纷开始参与“抢票”,而且不是原来的免费思维了,改为“付费抢票”。

  如果是免费,我相信这将是一场全民的狂欢,一场薅巨头羊毛的愉快体验。然而,这次却不再是免费的午餐。正因“付费”与盈利,第三方平台推出的火车票“付费抢票”业务而被推至风头浪尖。

  舆论的焦点在于互联网平台的“付费抢票”到底是不是“黄牛”?质疑者认为,付费抢票业务可能推高票价,是线上版黄牛,甚至认为是“倒卖”,属于违法;支持者表示,每张票加价5-50左右,一在可承受范围内,二是刚需,相比买不到票、回不了家,需要线下找黄牛而言,互联网大平台显然靠谱很多且购票体验也比窗口好很多。

2-1.jpg

  而来自律师、司法机关的权威专家观点集中认为,“付费抢票”属于擦边球,现行法律法规对此无明确规定,属于法无禁止即可为。但也呼吁面对新事物抓紧制定法规和行为边界。

  那么,这次互联网票务平台集体不约而同的“付费抢票”业务到底是“互联网+”的一次对传统痛点的进击,还是一次剑走偏锋的“抢钱”行为?大讨论之后我们改做的事有哪些?

  演变:从黄牛到“技术黄牛”

  “黄牛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票贩子”,其通过某些途径购得或获取作为稀缺资源的票证后,以较高的价格倒卖给急需这些票证的需求者,从而赚取差价以获利。这种现象是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投机行为,广泛存在于火车站、机场、体育馆、电影院、演唱会等传统票证场所。

  在我国,黄牛是明令禁止的。但面对春运火车票这样的全民大事,这种现象却屡禁不止。

  多年来,铁道部在买票这一问题上花了很多心思:增开24小时人工窗口,增设自动售票机,12306网络购票,电话订票,团体购票,尤其是12306网上购票,实名制,二维码,每一项出台都是尽最大可能维护购票公平,断开黄牛利益链条,保护消费者。甚至在运力已饱和的情况下,继续加开车次,停运部分货运列车,卧铺代硬座等多种举措增加运能,拓展票额空间。

  可以看到,铁道部认为的改变困境的方向是“互联网”,实名制+12306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这一举措2011年实施以来,火车票的主要阵地从线下开始逐渐转移线上,黄牛情况也明显得到的了抑制。

  然而,买票还是难,守着电脑、手机,开通着100M以上的宽带,全家人发动抢票,仍然可能买不到票、回不了家。这时候所谓的“技术黄牛”出现了,有人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抢票软件,以前的黄牛党开始“转型”使用抢票软件“代购”了!

3.jpg

  在此后,就是互联网票务平台开始进军“抢票”市场,为平台用户开启全民抢票服务。

  追问: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抢用户所以要抢票

  为何这次“付费抢票”舆论中,所有互联网票务平台,甚至是大的巨头们集体趟枪?我们不妨从互联网思维来考虑。

  对于互联网而言,用户、流量就是生命线。春运,绝对的用户集中地,绝对的流量大源泉,因此它不仅是票务公司的大事,也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大事。

  我们来试想一下互联网公司的逻辑:12306与各大票务平台合作,平日里各大平台代销各类火车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沉淀用户。春运了,这些用户最大的诉求都是——买春运票。如果这个平台不抢票,那么它的用户就跑到其他平台去了,于是大家都拿出百倍精力用在为自己平台用户抢票、保证抢票成功率上。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这也是为何本次没有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幸免的原因。甚至,包括一些浏览器啊、安全软件,都纷纷参与到了这场用户之争中来。

  在我看来,互联网平台参与春运火车票抢票等服务,只是时间问题。

  根源:供需失衡导致乱像

  到底谁动了我们的春节火车票?

  从蹲守在火车站的黄牛到“技术黄牛”,到互联网平台集体参与“抢票”,到底谁该对我们的火车票、火车票票价负责?

4.jpg

  知乎上,有一个这样的话题——“为什么只有火车有黄牛党而汽车飞机没有?”在中国,火车是一种低价却高效、高速、安全的交通方式,进而导致火车票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网友们在比较了多种交通工具的特点后,总结认为,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火车票的价格被强制压低,导致火车票一票难求,从而给了黄牛盈利的空间,只要这种情况存在一天,黄牛就存在一天。而飞机的数量也很少,但是价格远高于火车票,黄牛没有盈利空间;(长途)汽车的价格倒是不高,但是数量多,车票的价格不高,黄牛仍然没有盈利的空间。

  “当铁路运力有限,车票数量不能满足民众需求时,总有人意图借此提升其价格反映其稀缺性,从中牟利。但是火车票又是极具公益属性的商品,特别追求公平普惠。所以多年来,中国火车票发售一直集中在国有铁路系统手中,未向市场公开,即便有代售点的出现,目的也只是为了方便民众购票。”《今日话题》特约作者崔波波的观点,也在表明,黄牛这一现象与交通工具没有关系,仅仅与供求关系有关。

  这其实很理性地回答了“黄牛党”、技术黄牛,包括互联网平台,都不是春节火车票乱像的根源。显然,经济学的“供需”理论更适合解释这些乱像的根源——因为供不应求,导致市场逐利,更导致了消费者不得不为此买单。

  建议:理性看待“付费抢票”

  网友的一则“火车票成本账”颇具看点:

  在崇文门上班的小张,月薪8000元,买一张回家火车票需要663元,他有以下选择:

5.jpg

  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买黄牛票或加价抢票比自己购票更有保障,而且显得更加划算。

6.jpg

  那么如何理性看待互联网平台集体参与的“付费抢票”事件呢?

  第一,“互联网+火车票”,显然是不可逆的生活现象,是互联网红利的一种持续释放,对公开透明票价有积极意义,不能一棍子打死,需要肯定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付费”多少合理?如何保证火车票本身的公共属性、公益属性不被破坏?媒体应呼吁有关部门加快立法与规范,出台服务费定价机制。

  第三,互联网票务平台还能做那些积极地事?比如,如何保证购票者的享受公平的服务,而不推高票价?如何将用户数据即时共享,用于描绘详细的票务需求?如何使用大数据建议用户的出行时间,从而缓解春运压力?都将是互联网平台对未来平衡票价的重要可作为方向。

【本文完】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