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2016结束,还有最后53天!
陶瓷行业进入到最后的冲刺!
天气预报说,
冷空气8-9日自北向南影响广东
全省气温显著下降4~6℃。
而在北方,比如山西、河北、河南、法库等,
进入11月份以来,气温急剧下降,
加上运费、原料、环保等成本上涨,
300×600mm瓷片成本上涨0.2—0.3元,
800×800mm地砖成本上涨1—2元。
但另一方面,市场需求依然不振,
结果是——瓷砖卖不动,也涨不动,
成本压力、库存压力、资金压力,
让企业不堪重负,濒临停产。
市场回归“新常态”,消费升级之后,
趁着主流品牌网络还没有完全下沉,
区域品牌刚好发挥临近三四线市场的优势,
但今年9月21号“史上最严限超载令”,
让这种优势几乎彻底歇菜!
市场只能龟缩500公里范围内,
导致产能密集区域市场竞争空间激烈,
产区企业横向洗牌,
进入短兵相接的冷兵器时代。
老二,山东!
北方相对成熟的山东产区,
今年遭遇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除了“超载令”引发的运输成本上涨,
淄博政府借确保“G20蓝”的机会,
直接在年初就关停了37家陶瓷企业。
不仅如此,政府还“忍痛”规划,
发誓要将产能从7亿平方变成2亿!
临沂政府也宣布,
2017年会有26家陶企面临关停、搬迁。
山东是传统陶瓷产区,
技术、管理经验的积累仅在佛山之下,
最近五年更是凭喷墨技术快速上位。
新产品开发速度紧追佛山,
局部还呈现越之势。
现在又有政府出手强力洗牌,
估计那些经过洗礼,
最后顽强生存下来的企业,
一定会更加茁壮成长。
山东产区建陶产业基础完善,底蕴较深,
但唯独缺乏品牌基因,
加上与佛山产业中心的距离较远,
佛山人才输入困难,导致后劲不足。
但相信经历2016年这场浩劫,
加上中国(淄博)陶瓷总部基地的孵化,
整个产区会脱胎换骨,注入新的活力,
由数量型发展进入质量型增长,
所以,我们对山东产区依然抱有很大希望,
排名老二的地位不变!
老三,江西!
相比北方产区,
南方的江西产区发展一直很平稳。
泛高安陶瓷领先企业,如太阳、普京等
新产品开发比佛山晚半步,
比区域内竞争对手则也领先半步。
从2007年重新出发的高安产区,
今天的产品已经卖到新疆、辽宁,
在江浙省份更是割据一方。
因为地利的优势,
泛高安产区与佛山产区联系紧密,
两地之间在人脉资源上,
更是有天然的脐带对接,
确保了信息流、人才流的畅通。
泛高安产区八九年来虽经历几届政府,
但主要领带人对陶瓷产业的重视依旧,
发展规划、措施连贯,
企业之间竟合意识也不错,
最典型的是,10月10日,
高安市陶瓷行业协会倡议集体提价10%以上,
所有响应者居然成功规避了“囚徒困境”,
虽然最终提价幅度有限,
但在短期内确还是保住了整体价格的稳定。
以高安产区为主导的江西产区,
具有后发优势,区位优势,还有人和优势,
“高安成本+佛山制式”的独特模式,
以及近年来高安采购节的成功运作,
使我们有理由对江西产区高看一线,
——排名在山东之后,晋升为老三。
老四,福建!
福建产区主要是晋江和闽清,
闽清早期在瓷片上建立相对优势,
近五年来因为发展空间和环保容量的限制,
步伐已经离主流产区越来越远。
福建产区发展墙地砖的历史几与佛山同步,
因为台企的存在,
在仿古砖领域甚至先声夺人。
本世纪前后福建产区在外墙砖领域取得优势,
但过于密集的产能布局,
导致区域内企业长期同质化竞争,
经不住“零和游戏”的内耗,
2011前后,一些企业迎着喷模技术浪潮,
切入经典仿古砖市场,算是开辟出一片蓝海,
而在2012年起,晋江产区掀起一股陶板热,
但因为参与者多,迅速导致恶性竞争,
窄众市场很快也失去了成长的土壤。
晋江与闽清一样,长期面临发展空间的限制,
政府对陶瓷产业的政策也摇摆不定,
企业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晋江企业虽然切入仿古砖市场取得阶段性成功,
但面临未来890后,中产精英人士这一主流市场,
经典仿古砖如何实现现代性转换?
如何呼应新兴市场对品质和品牌的追求?
接下来,恐怕只有区域领军者才能回答上述问题。
但起码到现在,这个新领军者并未出现。
所以,我们对福建产区的评价只能比江西降一级
——它要让出曾经的老三位置,排名第四!
老大,佛山!
(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