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要闻:淄博建陶产能“从7亿到2亿”
本周一,也就是9月19日,淄博当地媒体纷纷报道:说上午,记者从淄博市建陶行业精准转调动员会议上获悉,淄博市制定了《淄博市建陶行业精准转调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方案》中设定的改造提升、搬迁入园、关停淘汰“三个一批”的“路线图”,全市建陶行业产能将从目前的7亿平方米削减到2亿平方米左右。
未来,淄博市将集中精力建设建陶产业“一个园区”、“五个中心”,培植“十大龙头企业”和“十个知名品牌”。2016年年底前,淄博市所有就地提升改造建陶企业全面完成改造任务,搬迁入园企业开工建设,关停淘汰企业实现市场出清。
而在“2亿”的总量中,淄博将重点提升改造1亿平方米建陶产能。张店区和淄川区淄河大道(边沣路)以南区域的建陶企业可择优进行就地提升改造。张店区、淄川区2016年9月底前,根据企业近3年纳税情况以及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产品档次等情况,分别确定就地提升改造企业名单及产能。
上述张店区、淄川区1亿平方米建陶产能搬迁进入位于淄川区罗村镇的淄博建陶产业新型创新示范园。入园企业2016年年底前全部开工,2017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全部执行省大气污染第四时段重点区排放标准。新园区实行统一制粉,统一制气。
除搬迁入园和就地提升改造之外的全市其它建陶产能,2016年12月底前全部依法关停淘汰或搬迁转移至市外地区。
对于新型创新示范园区,市财政拿出5千万元,淄川区配套5千万元,共1个亿元用于支持新园区的发展。
对于关停淘汰企业,市级设立1亿元专项资金,切块给相关区县,用于补偿关停淘汰企业、做好职工安置等工作。
“淄博100个建陶企业 , 赶不上一个诺贝尔!”
淄博市政府这回为什么要对陶瓷企业下重手?
因为,它们认识到一个尴尬而残酷的现实:淄博100个建陶企业,赶不上一个诺贝尔!
诺贝尔总部在杭州,生产基地在浙江德清和江西九江。诺贝尔目前被公认为行业前三甲品牌,年产7千万平方米瓷砖,但纳税达到5个亿。而淄博100家左右主要陶瓷企业,拥有7亿平米产能,是诺贝尔的10倍,但纳税3个亿,仅为诺贝尔的60%。
而且,淄博媒体的报道中还称:“全国30个品牌中,淄博只有4个,而能进入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陶瓷展览会的,淄博没有一家。”
淄博有四个品牌能进全国30强?这个说法似乎也不被行业主流新媒体认可。比如,华夏陶瓷网公众号9月9日就发表文章——《【老牛说·淄博行】“淄博陶瓷只有半个品牌” 这样说有没有太过分?》。该文提到的半个品牌是“金丝王”。这篇文章在山东陶瓷企业中引起了一些人的愤怒。
但愤慨归愤慨,上述一系列数字,还是凸显出淄博建陶行业的产量大、定位低的尴尬现状!
“全国瓷砖产量老二”只抓住了一半历史机遇
回眸看看历史,淄博陶瓷企业是这样一副模样——
按照《陶瓷信息》走访产区的调查,截至2011年7月份,淄博市拥有231家建陶企业、415条生产线,年生产瓷砖能力达12亿m2,约占全国建陶产量的15%,产品涵盖了内外墙砖、地板砖、特种陶瓷等。
其中,淄川区拥有建陶企业172家,拥有建陶生产线273条。其中,不乏以雅迪、统一、新博、国润、狮王等为代表的建陶企业,成为带动淄川建陶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张店区拥有建陶企业43家,80余条生产线。以城东集团、华瑞诺建陶、中北建陶、东岳集团等企业为代表。
再往前回溯。
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淄博市只有淄博建陶厂、博山建陶厂及张店建陶厂三家建陶企业,属国营企业。在80年代初,博山建陶厂生产的152×152mm的“域牌”地砖闻名全国,其与唐山建陶、沈阳建陶、温州建陶、石湾建陶、景德镇建陶并称为“全国六大建陶厂”。
1986年,淄博建筑陶瓷厂大胆招商引资,从意大利引进了大吨位的压力机和生产线,创建了淄博华辰建陶有限公司(请注意:佛陶集团利华厂引进第一条意大利生产线是1983年),主要产品为100×100mm、150×150mm、100×200mm的红坯墙地砖。随后,该厂又从科威特引进上亿元资金成立“齐鲁建筑陶瓷厂”,主要产品为200×200mm、300×300mm的地砖。
1992年—1996年,淄博建陶研发能力迅速提高。1992年,淄博建陶企业已经开始生产152×152mm内墙砖及100×200mm外墙砖产品。1993年,淄博开始生产300×300mm规格的釉面砖产品,1994年淄博生产出400×400mm,1996年生产出500×500mm大规格釉面砖。
1998年,张店建陶厂经过成功改制,成为现在的淄博华瑞诺建陶有限公司(这个改制时间与当年的佛山南海市南庄镇集体企业改制差不多。1998年前后,南庄大上生产线,被媒体称为“白色污染”)。
2003年、2004年,是杨寨大规模建厂比较集中的时期。
经过30年,特别是近10年的迅猛发展,淄博以其建陶产业位居全国第二的产量和规模赢得了“江北瓷都”的称谓。
可以见,历史给淄博的机会,淄博还是抓住了一些,比如,成为全国瓷砖产量老二。
“淄博劫”,政府用刀刃挑破!
但淄博与老大佛山相比,只抓住了历史馈赠的一半机会,即只做起了陶瓷砖的量,没有做出一群或几个像样的陶瓷砖品牌。
没有品牌,就没有产品的附加值——品牌溢价,只习惯于打价格战,大多数企业因此赢利能力极低,哪里还有什么为国家纳税的能力?
针对这种局面,淄博出台了《建筑陶瓷“五个中心”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根据该方案,将打造展示、交易(国际采购)、物流信息、研发设计、品牌孵化等五个中心。其中品牌孵化中心,就是淄博陶瓷总部基地。
从非品牌——品牌是个漫长的过程。诺贝尔今年24岁,马可波罗今年20岁,东鹏陶瓷今年44岁。山东皇冠与佛山东鹏都诞生于1972年,但2008年皇冠的厂被东鹏收购,品牌则后来卖给了淄博的国润。
既然,淄博30多年的发展中,错过了繁荣时期发展品牌的大好机会,那现在醒悟过来后,还有没有机会?
理论上当年还有,比如再给淄博十年的时间——因为一个品牌的成长至少需要十年,这已经是被反复检验的经济规律。
但问题是,淄博陶瓷品牌意识的觉醒,其主体究竟是企业还是政府?从目前种种发展迹象看,当然主要是政府在充当推手。而绝大多数企业基本上都是被动的。这也是目前淄博陶瓷发展中最深层的矛盾——可以说是淄博陶瓷产业发展碰到的一个“劫”。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淄博陶瓷产能从7个亿削减到2个亿几乎也是必然的。因为大多数企业不想也没有能力转型升级,而政府的支持能力又有限,这样只能把钢用再刀刃上,集中扶持1个亿的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