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广州工业展昨天圆满结束。老牛前两天在会场,回佛山写了两篇“流水账”,算迎合当下的文本试验,结果收获了不少点赞,比较开心。原本想见好就收,就此打住,但却欲罢不能。这回是应个别朋友的建议,就展会后的陶机市场格局发表点看法。朋友之所以有这种动议,是因为最近行业发生了不少事情,有些已经上了新闻,有些则是传闻和揣测。问题是有些敏感,但既然“老牛说”已经开张,那还是硬着头皮上吧!
科达·恒力泰压机造成市场垄断?
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其实是一个老问题:科达洁能(2014年4月由“科达机电”改名而来)是否涉嫌对陶机行业的垄断?用“涉嫌”两个字,当然是针对2008年8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反垄断法》。
科达机电(洁能)是否涉嫌垄断之所以是个老问题是因为它在2010年4月29日,发布合并恒力泰公告的时候已经产生。当时就有“业内资深专家公开表态,忧虑国内陶机两巨头‘强强联合’会造成市场垄断,削弱市场活力。”(见《科达机电合并恒力泰后宜发力海外市场》一文,刊于《陶瓷信息》,作者:刘小明)老牛显然是囿于学识,其时未敢对“垄断问题”发表意见。
众所周知,各国反垄断法的初衷就是对付垄断者可能出现的“高价格、低质量”的行为。现在6年过去了,国内陶瓷压机的“消费者”并未提出诉讼,而恒力泰的竞争对手也没有这方面的举动。这表明,之前业内有识之士担心的垄断行为并未发生。
恒力泰压机不卖给你,怎么做整线?
按理,今天人们应该已经淡忘了此事。但事实并非如此。主要是原因是最近有个叫“德力泰”的品牌横空出世!新成立的德力泰为恒力泰的子公司,主要做窑炉。恒力泰将依托德力泰,以及做原料装备(球磨机、喷雾塔、喂料机等)的另一科达系企业卓达豪,共同打造“建筑陶瓷智能装备”——实际上就是所谓的“智能整线”。
问题就此诞生。刚刚结束的广州工业展大家都看到,在“互联网+”、工业4.0浪潮下,装备智能化、系统化、整线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未来陶机的竞争肯定是聚焦智能整线的竞争。本次工业展最大的一个新闻当属一鼎科技携手广东航天研究院“造人”——制造陶瓷工业机器人。一鼎科技这两年在提“窑后整线工程”,展会上也同时秀出机器人级的“窑后智能储坯系统”,目标很明显,就是未来要做智能整线。但是,问题是,你压机怎么办?如果最终市场比拼的是整线,科达洁能会把恒力泰压机卖给你吗?你能跟萨克米合作吗?
其实,一些企业不仅仅是预感到未来竞争会出现这种困局,实际上在目前非智能整线竞争中已经出现这个问题。比如,摩德娜技术过去在整线出口上还可以和科达洁能合作,你配我压机,我也可以给你窑炉,达到双赢。但现在德力泰出来了,我马上不需要你的窑炉了,我还需要给你压机吗?
寡头是自由而充分竞争的结果
我们来看看,国内陶机市场的竞争态势:曾经的陶瓷压机第三名海源机械(证券代码:002529)2015年总收入才2.3亿元,净利润-1621万元。科达洁能2015年总收入35.9亿元,净利润5.4亿元。海源机械的总收入连科达洁能总利润的一半也没有,这怎么竞争?
2010年,“科达机电和恒力泰在陶瓷压机领域的市场份额旗鼓相当,两家加起来占了80%以上,另外20%的份额主要是由‘海源机械’和跨国企业萨克米集团分享。”(见《“海源机械”重返陶瓷压机市场胜算如何?》一文,刊于《陶瓷信息》,作者:刘小明)海源机械曾经占到10%的市场,而现在看来,科达系压机在国内中底端市场基本已一统天下,只有高端市场还剩下萨克米这个对手。换言之,今天的科达洁能在压机这块国内竞争就等于国际竞争。
在陶机市场,曾经还有湘潭的五菱、福建的南方以及佛山的捷成工等身影,但他们如今基本上已经退出竞争,或市场份额非常小。历史的看,这当然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并非寡头垄断后竞争的结果。海源机械2010下半年趁A股上市的东风,欲重返失去7年的陶机市场,并跑到佛山设办事处,但彼时正值科达机电和恒力泰“强强联手”,市场进入超大型压机、宽体压机占主流的时代,海源机械以中小吨位陶机为主,所以,接下来继续被抛离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垄断利润,理论上是可持续创新的保证
现在回头再看本文提出的反垄断的问题。微软、英特尔是最著名的例子。两个企业的产品桌面系统和芯片都在市场上处于高度垄断地位。但市场关于他们涉嫌垄断的司法诉讼却一直充满争议。去年,国内因为滴滴、快的,携程和去哪儿网合并等案子,也展开了新一轮对垄断的质疑,但最终也不了了之。
事实上在经济学领域,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反垄断立法也一直存在争议。包括反垄断法实施早的美国的弗里德曼、格林斯潘,中国香港的张五常,以及国内的张维迎等都认为反垄断法立法过于激进, 垄断的边界很难确认,执法难度很大。
张维迎甚至认为,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寡头竞争”是最适应创新需要的市场结构。因为在一个所谓“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很难有真正、持续的创新者。在这样的市场上,创新所依赖的研发投入是难以保障的。言下之意,只有垄断者获得的垄断利润才是可持续投入创新的保证。
张维迎还举例子说明:“不管是英特尔,还是微软,都要不遗余力地保持创新、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在的市场有自由的准入,只要他们稍微一马虎,其他的竞争者就会跟上来。这也是比尔•盖茨经常说‘微软离死只有18个月’的原因。”(见张维迎《市场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陶机战略:从迷失到觉醒
故此,老牛认为,目前市场需要反思的其实倒不是什么反垄断的问题,而是寡头垄断环境下的创新保障问题。
今年的工业展上,科达洁能推出了14通道数字打印机。而在5年前,即“2011年3月31日上海泰威与广东科达机电正式签署了《代理协议》,前者成为后者喷墨打印设备在广东、广西的独家代理。”(见《科达机电为什么这次做了别人的代理商?》,原文刊于《陶瓷资讯》,作者:刘小明)之所以重提旧事,是因为科达洁能在喷墨打印设备上所走的弯路,正是其过去10年战略偏离、创新缺失的一个很好的注释。尽管科达洁能在喷墨打印设备上成为“后进生”,也给了目前市场参与者很大的机会。
2006年底,科达机电的决策层认为:“如果一门心思继续做陶瓷机械制造,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达到二三十亿元就‘摸到天花板’了,路到尽头,何去何从?”(见《边程:领军科达机电跻身清洁燃煤“蓝海”》,原文刊与《南方日报》,作者:彭国华 陈韩晖)
正是因为有“天花板”一说,科达机电2007年杀入到清洁煤气化领域,并在2014年变成科达洁能。而问题是,拥有上千亿市场规模的洁净煤技术及装备业务十年来发展并不顺利。科达洁能2014年报显示:全年陶瓷机械仍保持稳定增长,实现营收30.84亿元,同比增长9.8%。清洁能源装备销售同比增长93%,但营收总计才4.32亿元,占比当年才提升到10%。况且,沈阳法库项目亏损近1.5亿元。以上数字表明,科达洁能一直努力“向外走”,但实际的靠山还是十年前被严重低估的陶瓷行业。
以上或许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科达洁能这次要再出重拳,打造恒力泰这第二艘航母。这也算一种战略觉醒吧。
今天,市场已经没有人会怀疑科达洁能的创新能力,因为整个中国陶机行业每年总的科研经费预算不见得比科达洁能一家多。但换一个角度看,寡头企业也不一定就会利用既有的资金优势,通过不断的创新实现发展。比如,过去十年,令老牛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科达的创新,而是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并购——为资本市场而做的并购。而且,这些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也解释为一种对市场的超前判断——中国陶机行业已经发展到尽头。
2013年9月,科达机电3 .3亿元收购东大泰隆100%股权,力促清洁煤气化等业务走向工程总包发展模式。理由还是那么简单:“我们已经是陶瓷机械的老大,但是预计到陶瓷机械市场是到头了,必须在高端的煤气化项目上创新才能拓展生存空间。”(《科达机电3.3亿元收购泰隆》,原文刊于《南方都市报》)
发展无尽头,让创新更久远
陶瓷行业是否发展到到头了?这个问题如果是三年前提出来,都会被人嘲笑。当下我们再讨论这个话题,如果不假思索,肯定有很多人会同意“到头论”。因为如今确实是市场需求一路下滑,赚钱太难了。
但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刚刚结束的广州工业展,我们的印象最深的实际上还是8个场馆琳琅满目的创新产品。每次置身于会场,你是不是像老牛那样,陶醉在万众创新的春风里?还有,你是不是曾经怀疑喷墨打印的市场前景,但现在打印机已经做到第几代了?你是不是曾经也怀疑抛光砖到尽头了?但现在渗花墨水又试图让它起死回生!
“让幸福更久远”,这是科达洁能的核心理念。是的,也正是因为人类追求永远的幸福,创新才不会止步,发展才不会止步!
希望总是与我们同在
最后,总结几句。一个好的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应该是不设置准入门槛的。陶瓷行业过去30多年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科达系当下的寡头地位也是20多年自由竞争的结果,行业同仁只有接受和学习,没有其他选项。因为今天并没有人阻止你进入中国陶机行业!
但是,另一方面,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经常也是由少数品牌企业主导的。其中,寡头企业起着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创新活力的作用。这一点其实是很关键的!放眼未来十年的陶机竞争格局,众多中小型市场参与者对作为寡头的科达洁能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相信:企业最终是一种创新的工具、一个信誉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个只求规模和利润生产单位——当然,如果它要任性地成为这样的“单位”,你暂时也没有办法,我们只能等自然进化的结果。
最后,应当看到,希望总是与我们同在。本次展会上,科达洁能展示了新推出智能包装物流系统,以及窑炉远程监控系统等智能设备和软件。另外,据了解,在工业4.0规划中,科达洁能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科达云”服务平台也已经孵化成功,并准备进军企业级市场,向中小企业提供整体信息化解决方案。
所以,还是让我们相信,以德力泰为新的战略支点,重构竞争版图的科达洁能,在向寡头迈进的历史进程,对行业生态建设整体上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