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日益凸显的产业链生态思维
最近两年,大家都在谈制造领域的产业生态。其中,有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区域经济中产业链越完整,意味着产业生态越健康;二是区域经济的竞争就是产业链的竞争;三是作为个体的企业要找好自己的生态位。
为什么突然之间大家都热衷于谈产业生态?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
首先是,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专业力量胜出的几率更大。而专业源自专注。所以,企业要有竞争力,最重要的前提是,必须长期聚焦某一领域。
其次是,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改变下的关键核心技术芯片供应链“卡脖子”事件的影响。产业链本质上也是一条食物链。但面对食物链,我们所处的位置也有高中低之分。
通常来讲,占领食物链最高端的企业,就是类似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企业。还有如数控机床企业。在我们陶瓷行业,就是如赛尔喷头这类企业。
再往下延一个生态位,就是压机、喷墨机这类关键设备。众所周知,我们陶瓷行业在这方面,都是被西方(意大利)卡过“脖子”的。
也是因为要汲取全球芯片供应链“卡脖子”的教训,今年广东等省市搞起了所谓的“链长制”,即由省长担任“总链长”,推动战略性产业集群协调、联动发展,以维护产业链整个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实施“链长制”,目的就是要“强链、补链、连链、延链”。一句话,我们要力争全部自己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整个生态,否则,所谓的“双循环”、“内循环”就成为一句空话一一形不成真正的闭环。
以上讲这么多关于产业链生态认知的新动向,目的并不是呼吁行业关注诸如喷头、大吨位岩板压机等,进而抓紧实现“进口替代”,而是,切换一个角度,希望全行业都来关注整个瓷砖、大板和岩板生态链的健康问题。
02.
成功跨越两个时代才算企业家
产业生态的健康,既包括产业链的完整,也包括食物链高端供应链的安全,还包括产业链各环节(生态位)的均衡布局,以及同一生态位企业的健康成长。
本篇接下来,我想谈下同一生态位企业中生产企业、品牌的成长问题。简单讲吧,就是生产商或品牌商的成长问题。
正常情况下,在同一个产业链生态中,生产商、品牌商他们所做的产品应该是多元的、个性的,同时客户定位也是有高,有中,有低的。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天极度多元化、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对接到各自的客户。
但是,在市场繁荣时期,企业运营者已经习惯了无差化、弱差异化市场的经营模式。换言之,已经满足了无需创新成本的模仿式的经营,故此,当今天市场、渠道变幻莫测的时候,他们就不会做事了。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在繁荣时期已经取得成功或相对成功的老板、企业家,你想让他们摆脱对过去成功路径的依赖,就更加难了。
因为上一个时代的成功不仅会培养领导者的自恋、专断倾向,也事实上培育出了企业的生长基因。而当新时代划出了新赛道,需要新逻辑、新思维的时候,你要改变整个团队的基因,更是难上加难。
企业的成功,大多只是阶段性成功。只有“时代的企业”,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优秀的企业家通过革新自我,才能带领企业成功跨跃到新的时代。伯拉图讲,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不能成功跨越两个时代的企业家,就不算真正的企业家。
03.
关注岩板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那么,今天我们的企业家、老板该如何参与到维护产业链生态健康这项共同的事业中来?
有人说,2020年岩板爆发之后,行业的大方向已定,接下来就是各显神通了。
应当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因为,“各显神通”很容易让我们忽略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意大利,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是陶瓷协会在追求。在国内,只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才会动用“有形之手”对产业链进行布局、调控。
但像建筑陶瓷这样的纯民营的行业,政府不可能出手“管理”,代表国家的行业协会无力,也无义务来对高度市场化的行业进行深度“管理”。
于是,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只能靠企业自己基于自身认知的提升而建设性参与。
04.
岩板叉路口:三类岩板企业的不同选择
最后,推导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下一个十年或五年,我们如何避免前面三四十年所掉进过的N个巨坑中?
比如,那些单靠行业力量掌控不到的喷头、工作母机(数控机床等)我们姑且不管,但压机、窑炉、喷墨机、施釉线等关键或重要设备,怎么进一步拉开与意大利的距离,这些已经变成了很迫切的问题。
特别是岩板这块,成型设备(压机)高端市场几乎被萨克米、西斯特姆所垄断,要打破这一闷局,估计还很需要时日。
最近,九牧、惠达等卫浴龙头企业,都在晒5G数智化工厂。瓷砖企业的数字化工厂离我们还有多远?如果一个迄今行业最高标准的瓷砖数字化工厂建立起来了,我们国产设备、软件又能占多少份额?
回到去年以来大热的岩板产品这块,目前成熟的渠道就是品类替代一一针对天然石材、人造石、木材、铝材和玻璃等板材的替代。
岩板做品类替代又分两条路径:一是板材化;二是品牌化。前者做纯B端市场。后者是2B2C模式。
前者依赖价格利器,后者依赖设计和服务,做空间整体交付和成品交付(岩板家居);前者渠道切入、对接相对容易,但定价权(主动权)不在自己手里;后者渠道碎片化且交付更困难,但定价权(主动权)在自己手里。
总结下,前者是着重眼前利益安排,从最容易的事做起,见效快,但可持续性存疑;后者则是从长远打算,从最困难的事情入手,见效慢,而一旦做通,可持续性就强。
而一般相信,接下来岩板新赛道的叉路口就出现在2021年。其中,一队人马做岩板板材,完全去品牌化操作。这种打法,如果参与者众,很容易因恶性价格战把一个品类做“死”;另一队人马也做岩板板材,但是品牌化操作,比如德赛斯、蒙娜丽莎、德利丰;还有一队人马则大胆切入到跨界应用,包括做岩板家居,当然也是品牌化操作。
05.
我们有一个把新品类迅速做“死”的教训
经过过去两年的认知培育,相信绝大部分人已经看清楚了未来岩板生态链的基本构成,也清楚基于自我禀赋,应该站到哪个生态位。
只不过,今天,在历史的关口,我们更希望生产商、品牌商三思而行,谋定后动,对岩板这个“新物种”从长计议,以“好饭不怕晚”的心态入局。
尤其是,希望看到更多的企业对岩板跨界应用,包括岩板家具成品这块作战略布局。比如,新锦成集团旗下的新岩素岩板。
岩板如果不跨界应用,想像空间就要打上很大折扣。但是,陶瓷企业真的借岩板这个桥梁去跨界,无疑也存在巨大的风险。这个才是问题所在。这才是拷问企业家精神的时候。
有一个教训是值得大家警惕的。稍远的一个案例是陶板(陶土板)。
2006年,陶板由浙江长兴瑞高起步,2008年,江苏宜兴新嘉理、山东雅美特(AEAC)、福建晋江TOB等加入。
接下来,各地蜂拥而上。高峰期,全国共有近20家企业涉足陶板市场。而目前,仅剩三五家在坚守。
原因是什么?当然是内卷式的价格竞争已让生产企业无利可图。这样大家只能又纷纷退出。
其实,陶板是一个很好的新型建筑材料,具有保温、隔音、隔热、降噪、节水、节能、材质轻、干挂空腔结构等功能特点。
2012 年初,由TOB所属的华泰集团主导起草制订了《干挂空心陶瓷板》国家标准 (G B/T 27972—2011)。
但是,今天据说连浙江瑞高也不做陶板了。
真的,希望广大岩板企业好好读读这个案例。大家一起来珍惜岩板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