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陶瓷网讯 (首席记者 申志 见习记者 林嘉泳) 7月15日下午14时30分,纪念全国第一条引进彩釉砖生产线投产30周年座谈会在宏陶陶瓷营销中心三楼召开,十多位当年的参与者、见证者出席座谈会,包括本网记者在内等8家行业媒体获邀一同参与和见证本次纪念活动。
下午15时20分,会议正式开始,作为本次座谈会的牵头人——宏陶陶瓷的霍达炎首先介绍了与会来宾,他们是陶瓷行业第一批出国考察人员周棣华、卢敦穆、卢广、庞荣、郑维从,第一批出国培训人员范时、卢敦穆、王伟雄、霍达忠、陈忠志、黄福林,原耐酸厂领导陈润雄、李国强、霍锡流。
图为当时第一批出国考察、培训学习的人员三十年后再合影
图为老前辈在签名板上签名留念
图为座谈会签名板
图为老朋友三十年后再聚首 相谈甚欢
霍达炎回顾:1981年12月,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总经理周棣华带团出国走访意大利、西班牙,为日后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的陶瓷生产线奠定了基础。1982年11月,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副总经理范时率领一行8人到意大利唯高公司进行为期50多天的学习和培训,主要学习现代陶瓷生产线、设备安装和工艺技术。1984年5月,全国第一条引进30万平方米彩釉砖自动生产线在石湾利华装饰砖厂顺利投产,由此揭开了中国现代建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序幕,是中国建筑陶瓷生产使用新工艺、新装备的重要开端,是佛山陶瓷现代工业化起步后的重要转折性事件。霍达炎指出,本次座谈会的关键词是:欢聚、怀旧、畅想、传承。他强调,召开此次座谈会,目的是通过亲历者的回忆,还原当年真实的情景,挖掘背后的故事,探寻佛山陶瓷历史的辉煌印记,为编撰《石湾陶瓷史》提供重要素材。
会上,染着一头黑发的周棣华首先打开回忆的盒子,带领大家重新回到30年前。周棣华坦言,当初决定引进外国生产线的出发点——“一是当时生产的耗能大但效益低下,二是当时市场需求大,三是因为当时化工产品渐渐失去市场,企业需要转型”。虽然有了想法,但是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便是选择合作伙伴,周棣华透露,当时在选择合作的公司上与有关部门存有意见分歧。意大利唯高公司并非最好的对象,当时听取有关部门的意见选择了唯高公司。他说,“后来仔细一想,并非最一流的唯高公司其实更符合国内引进生产线的现实,令企业更容易适应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决定全线引进还是单机引进的问题上,周棣华称也曾有犹豫,后来实践证明,全线引进的决定是明智的,他说,“利华厂成功引进生产线后,引来全国各省领导前来观摩学习。”能源问题也是引进生产线的一个障碍,石湾曾尝试煤气烧陶,但失败了。在引进生产线后,利华厂打算使用水煤气。为解决水煤气的消耗问题,利华厂与意大利唯高公司谈判,达成“三包”协议:包质量、包产量、包能耗。
作唯一一位既参与出国考察又出国培训学习的成员,高级工程师卢敦穆感叹引进彩釉砖生产线在当时乃是一项创举。他总结了此事件的十五个特点:“引进彩釉砖生产线是国内其他陶企的样板;首创与引进方谈判并达成‘三包’协议;高效益(只用了2年半还清债务);工艺创新;能耗低;出品用时短(以往从原料到出品需要3天,引进后只需要1天);为佛山陶企‘消化、吸收’外来技术树立榜样;煤气烧窑;成为当时中央领导参观最多的生产线;在省计委的资助下,用2.8人民币=1美元的汇率还债务;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生产线占地最小(为以前的十分之一);补偿贸易;所需劳动力最少。”
图为霍达炎正在发表致辞
图为周棣华正在回顾历史
图为卢敦穆正在总结引进彩釉陶生产线事件的十五个特点
图为王伟雄正在展示纪念证书
谈当年出国考察时的情景,卢广用“震撼”来形容,陈忠志表示“以往需要用30小时烧制,外国技术却只需要1个小时”。正是亲眼目睹外国高效的生产场景,更令当时的考察团坚定引进生产线的决心。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在座各位回忆当年这段难忘经历,不约而同地感叹:“压力好大!”陈润雄甚至称这是他从业46年来压力最大的两次之一。范时称当时的压力来源于语言不通和身体不适应,并且当时有一位成员临时“脱逃”给其余的成员带来不少的心理负担。王伟雄补充,还有一部分压力来源于技术不足。霍达忠称,当时既“压力山大”同时又很快乐,因为“公司的大力支持、所有成员团结一致,使命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技术”。范时分享当时的异乡生活,称上午学习、下午练习操作、晚上进行总结,生活十分充实。
在座的各位老前辈对有机会再次聚首一堂感到高兴,并感叹30年前生产线的引进给佛山陶瓷企业乃至全国的陶瓷生产带来的深远影响。卢敦穆带来一首自创的打油诗,“全城引进三十年,震惊全国史无前;昔日辉煌今尚在,影响深远创巨变。”霍锡流也分享一首原创的诗作:“引进之路佛陶先,耐酸利华走在前;三十年后再欢聚,喜见陶业展鸿篇。”
图为来宾参观照片展唤醒回忆
图为记录当时瞬间的珍贵照片
图为座谈会现场实况
图中所展示墨宝为霍锡流亲笔所题的诗作
最后,霍达炎用一系列的数据再次肯定30年前引进彩釉砖生产线的成功。他称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年鉴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约有44家,陶瓷砖产量为546万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为228万件;在佛陶引进彩釉砖生产线,掀起全国陶瓷技术改革后的1990年,生产企业约有745家,陶瓷砖产量为1.97亿平方米(是1978年的17倍),卫生陶瓷产量为1783万件(是1978年的26倍);2012年,陶瓷砖产量为89.93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为1.997亿件,合计出口72亿美元。霍达炎表示,“佛山陶瓷以及中国陶瓷的辉煌,离不开在座以及其他佛陶员工的奋斗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