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下午,由佛山陶博会组委会、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设计论坛”在中国陶瓷城展馆·5楼商务会议室隆重举行,旨在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设计师资源共享平台,深化设计师资源的利用与信息互通,更好地服务行业。
现场
论坛邀请全球华人著名风水设计师、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常务 副会长陈杰、马来西亚著名设计师、马来西亚黎大师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黎耀辉、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委员、任清泉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清泉、香港室内设计师协会委员、香港名艺廊设计公司设计总监林剑雄、室内设计文化推动人物、深圳经纬设计机构创始人李志豪、香港国际美臣设计创始人冼爵斌、广东省集美设计公司设计总监梁国文等来自粤港澳三地一线设计大咖以及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代表,共同围绕5大核心话题进行激烈讨论,头脑风暴不断,将现场气氛推到高潮。
佛山中国陶瓷城集团品牌企划部总监张成伟
活动中,佛山中国陶瓷城集团品牌企划部总监、佛山陶博会执行总统筹负责人张成伟对设计师们的莅临表示欢迎,同时向大家介绍了佛山陶博会的相关情况。“设计师团体是佛山陶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非常重视设计师对展会的支持,也和众多设计师协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像位于中国陶瓷总部展馆的选材中心,就是专为设计师提供专业选材服务的。”张成伟表示,佛山陶博会始终坚持以搭建陶瓷卫浴平台为己任,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加强设计师与陶瓷企业的设计对接,服务于陶瓷卫浴行业,服务于设计师行业。
论坛环节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资源如何整合?
任清泉
任清泉:说到资源整合,现在是一个好的契机,现在针对深圳早期的设计来讲,它已经是一个设计之都。它在设计里对中国的影响力,是走在前列的。
梁国文
梁国文:广州、深圳、香港三地的资源各有各的优势。就像今天,香港接触一些外来技术以及设计观念都比较超前;深圳是全国精英和人才的聚集地;而广州具有传统优势,传统的理论和派别。这三种东西怎么把它整合起来,不是简单的“1+1=2”,是说怎么把各自的特色发挥出来,我觉得这个是大湾区资源整合的前提下要探讨的事情。
李志豪
李志豪:大湾区最有利的是我们的地缘优势,在这个地缘优势里面都有港澳台三个地区前沿的设计理念,在吸收之后形成了我们在国内的龙头地位,无论是在广东来说,乃至在全国的设计界来说,都是我们的风向标。随着大湾区大力打造,会有部分人将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对于经营者来说,面临的是如何服务好客户及身边的人。大湾区的地缘优势,有利于彼此间的人才转移和项目资源的合作,更是我们把团队扩散到全国各地的基础。
林剑雄
林剑雄:我们要把好的东西带到一个现在发展还不是特别理想的地方。香港是学外国的东西,外国就是将来,香港就是现在,而大陆仍然是过去的香港。现在我们希望把这些融入进去到设计,也让资源和材料共用,融入到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省份里,一线带二线,二线带三线,这样融合,发展的速度才会更快。
二、如何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政策?
陈杰
陈杰:2013年一带一路政策提出,短短这几年,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亚太地区、全球参与到一带一路这个国家政策里面来的一些基础建设,已经带给我们很大的回报和便利。在这个前提下,设计师也走出国门,很多设计师、设计公司能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在欧洲等国家做自己的设计,这与一带一路政策是息息相关。
黎耀辉
黎耀辉:国外设计师都是根据设计理念做设计,而中国融入了不同的地域的文化。其实中国有很多好的设计师,如果可以整合出来,往外走,我觉得这个发展的机会非常大。尤其是东南亚,很多都是从中国出来的,他们都比较喜欢中国的文化。我的很多朋友,都比较欣赏中国文化设计而不是西方设计,传统和传承是很大的优势。
谢财江
谢财江:说到一带一路,我们可以从设计的角度,将自身的设计文化带到国外去,让国外多了解亚太地区设计的特色和想法,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更多的东西带过去。以前我们更多是借鉴国外的资源和作品创作,而现在,我们亚太地区有很多精英,也越来越强大了。我们有很多资源,通过资源整合,我们可以做出很多很好的东西,让我们的客户甚至国外震撼。但前提是,我们要增强原创精神!
三、如何发挥亚太地区设计师的优势?
游滨绮
游滨绮:我们可以从欧美设计师和亚洲设计师的属性和区别去探讨,欧美设计师做设计的观感是有逻辑的,是属于反叛性比较强烈的,做事情的方式比较循序渐进,会不断去思考。但当他们有新想法导入时,就很容易把思绪打破,要重头思考。而亚洲的设计师,是属于比较有弹性的,就像手机,以前都是仿照一些外国的牌子,它可能会掺杂一些多功能的元素,让它的功能性更符合国人的使用需求。亚太设计师的优势,就是举一反三,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
刘鑫
刘鑫:我觉得中国和亚太的设计师有很大的优势。首先目前国家的制造业在转移,国家在鼓励产业往外转移。在全球化背景下,响应一带一路政策,设计师就要走出去。设计师不能只是北京的设计师做北京的设计,香港的设计师做香港的设计,要多做其他国家、地区的项目。整个世界是平的,只要有心有胆量,就可以走出去。
刘显东
刘显东:中国目前在全世界的地位,包括军事和经济实力都有显著的提高。越是民族性的东西就越是世界性的东西。那么多个文明古国,仅剩下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硕果累累,是因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宗氏和汉字,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到现在。这是资源整合的时代,你不整合别人,你要么就被别人整合。一句话来说,就是“世界很大,圈子很小”。
杨波
杨波:在中国包括整个亚太地区,要能够做到设计师、行业、材料的整合。在材料方面,最优秀的,佛山也是其中之一。只要我们能够通过一个环节去整合好,就能够发挥很大的优势。我希望,要有一个中介,将大家串联起来,我们讲的东西才能够实现。
四、如何更加有效打造设计师品牌?
陈杰: 如何更加有效打造设计师品牌,这是我觉得所有论点中最重要的一个,我想要跟大家学习如何打造品牌。我是中国顶级的品牌营销师,是通过自学考取的。打造设计师品牌这个问题与每一个设计师息息相关,无论是大咖还是小咖。
冼爵斌:我是香港设计师,2003年跟着师傅杨先生回到大陆做设计的,而我的设计师品牌就是以他为标杆开始做起。设计师品牌是不可能将所有的设计概念全部囊括的,行业标杆品牌会慢慢出现,设计师跨界设计就不行了。我认为:第一,每个设计师对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要清晰,认清自己的优势;第二,在找到适合自己板块的道路之后要让这种类型的客户看到你,需要一个平台,能够展现你在这个板块的专业;第三,建议与一些国外或者香港、美国等同行同类型的品牌、设计的对比,以此更清晰认识自己,从而认真地往下面深挖、发展。
黄忠海:人在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经历,到最终思考自己到底应该走哪个路线。一但选择了自己的路线之后,用我们圈内人的说法就是“走直线”,也就是说选定目标之后不要偏移,不要因为一些花花绿绿的诱惑偏移了自己的方向。经历了对一个行业具体的细化、深入、研究,用心地服务好每个客户,自然会在圈子里慢慢地发光,自然而然地会带动经济效益。作为设计师就要走直线,把每一件事情做彻底。用当下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做个纯粹的手艺人”。
郑济民:做自己的品牌首先要坚持创作,充分利用互联网来展现和分享自己的作品,甚至将灵感展现出来。同时,需要跟同行建立非常多的关系,在建立关系后尽量构建自己的平台并将平台在同行内取得领先的位置。要学会学习,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设计师,作品里都可以挖掘很多新的东西,尤其是参赛作品展示,我总能从当中得到很多灵感。当你达到一定程度,就会被邀请参加论坛,被媒体采访,能提升曝光率,从而换取更多更好的客户。从零到现在,整整10年,这是我在中国大陆一直运作的方法。
梅松鹤:品牌的核心在于差异化。人与人之间有共性,但是重要是要有个性。怎样将个人的东西发挥到极致,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室内而言,我个人认为我们做的工作比较微观,主要是空间功能是否合理,风格是否匹配等等。建筑易学主要是讲人、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更为宏观一点。设计有中国文化作为支撑,除了设计本身,还要考虑居住者与建筑包括自然的关系让其更和谐地在一起。我认为把这点做好,就能打造好个人设计师品牌。
五、如何盘活设计与建材产业链?
叶惠民:建材商是很神通广大的,有我们需要的材料,也能给到我们很多的资源。设计师和建材商应该是相互协同发展的关系。建材是我们的指导、顾问,只有利用好,我们做事才能够更理想,这是产业的链接和整合,设计师和材料要多沟通,相互促进,我们的发展,设计师和材料是密不可分的。
陈杰:好的产品是设计师的后花园,失去好的产品就无法实现我们好的作品,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推广,因为产品的品牌是独一无二的。
袁鹏鹏:谈到设计与建材的关系,作为设计师,我们选用的材料是空间的语言。如果把好的设计比喻为一盘菜,我认为好的食材决定这盘菜的水准。在最近几年,建材的发展随着生产技术的提升,有很多新的东西出现。设计师把好的选材应用到作品里,是会加分的。作品不应只是单纯的表现,而缺少人情味。设计与建材,是密不可分的,是水和鱼的关系。
李志瑜:我现在在做的智能整装其实就是在打造建材的产业链。当别人提供的产品不如我自己的时候,是因为我将整个产业链打通。直接从厂家那边定制的,在贴上自己的品牌。我们的产业和建材就是鱼和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香港设计师为纽带创造一条成名成功的路。
设计师们合影留念
越来越多来自世界的设计师朋友参加到每一届佛山陶博会当中,带来更多设计元素和极具竞争力的创新产品和空间应用案例,为展会增添色彩。
未来,佛山陶博会将更大力度地集合、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于中国陶瓷产业发展,让世界看见真正的中国,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