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抓住品牌管理的核心

字号+作者:田晓草 来源:陶城报 2014-09-05 10:1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尽管“建陶十大品牌”满地都是,但也有人说,中国陶瓷行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都只是一些牌子。理由是,即使少数冲出行业,让业外人士略有耳闻的所谓品牌

 

  业内常谈建设品牌、打造品牌、树立品牌,少见有人谈到管理品牌。

  尽管“建陶十大品牌”满地都是,但也有人说,中国陶瓷行业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品牌,都只是一些牌子。理由是,即使少数冲出行业,让业外人士略有耳闻的所谓品牌,由于管理体系混乱,“品牌”之壳不堪一击。

  而做好品牌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要做好人员管理。

  首先,是在职员工管理。有一企业,品牌老总走马灯一样,一年换了四五个。其中,我也见过两三个。刚上任的品牌老总,都激情澎湃,想要大干一场的样子。隔了个把月去看,就会发现人有点儿恹恹的,再过一段时间去,差不多就换人了。品牌老总的变动,也带动了相关岗位人员的变动,比如市场部负责人、业务人员等。究其原因,是该企业老板大小事儿一把抓,品牌老总甚至一分钱的审批权都没有,所有大小事务都要经老板,品牌老总沦为了品牌小秘书。核心人员的频繁更换,也导致了企业内部的混乱,企业的“发动机”永远都在“建设中”,其他方面可想而知。单就这个品牌的推广来讲,跟我们谈过的就有三拨人,每一拨人都有不同思路,不同方案,但最后都执行不下去,做的全是无用功。另一家有四五个品牌的陶企,也存在这个问题,中高层管理人员无实权,工作越来越懒散,得过且过,不作为,企业最后变成了一头老牛拉重车。

  其次,是离职员工管理。前段时间看过不少世界级大公司对于离职员工的管理方式,有延续管理,将离职员工转化为客户资源的;有为离职员工提供便捷的“回家之路”的。陶企也有一些离职业务员做品牌经销商,或者做策划的员工自己出来开公司,将原“东家”发展成自己客户之类的案例。但不乏一些企业,特别是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离职员工的延续管理就做得很差强人意。因离职后薪资不能及时结算而向我们投诉的,今年以来明显增多。而上周,更是出现了因辞退员工而大打出手的事件。孰是孰非勿论,企业对于离职或即将离职员工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毋庸置疑。员工离开了公司,似乎与企业没关系了,实际上,陶瓷行业就那么一点点大的圈子,离职员工的口碑传播还是有一定效应的,闹大了,负面影响就更不用说了。真想做大企业,做好品牌,这个群体的管理,需重视。

  最后,是合作伙伴的管理。对于建陶厂家来说,最直接的合作伙伴就是经销商。虽然厂家对经销商有一定的管理规定,但通常没有把经销商当成自己企业的一部分,即“自己人”进行规范管理。厂家与经销商之间,有着种种潜规则,而真正的规则,却没有建立起来。我没有拜访过东陶或科勒的厂家,但听其代理商说过,这两个品牌厂家对于经销商的把控十分严格,品牌管理体系、产品价格体系都很完善,无论哪一个区域经销商产品的价格和折扣,都是厂家说了算,厂家对于经销商及产品的价格,有绝对的把控权。这,估计会让中国不少建卫陶厂家羡慕嫉妒,因为很多时候,面对做得大的经销商,厂家没多少话语权。在家装公司面前,就更不用说了。跑终端市场遇到的一个事儿。拜访佛山一知名品牌经销商时,他正皱着眉头打电话,为的一笔家装公司接的买卖。业主跟厂家老板很熟,但通过家装公司在经销商那里先下了几十万的订单。业主下订单后又向厂家打听,才知道,这批货若通过经销商直接拿,只需要十几万。于是让厂家老板给经销商打电话,要优惠。经销商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厂家施压,不得不想办法;但走设计师渠道为主的品牌,又得罪不起家装公司。两头不得罪的话,只能自己掏腰包填空缺了。若厂家能够强势一些,做好渠道管理和价格体系把控,这种头疼的事情不说完全没有,至少不会成为常态,更不会伤害经销商和品牌。

  归根结底,品牌做得怎样,关键在于能够聚集一帮什么样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越是大环境不好,行业艰难的时候,越需要聚人,越需要管理。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