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

崔华峰:做设计与材料都要坚持“原配”

字号+作者:刘小明 申志 来源:华夏陶瓷网 2015-05-26 16:04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受访者:崔华峰(知名设计师、广州美院客座教授) 采访者:刘小明(华夏陶瓷网总编) 撰文:申志(华夏陶瓷网首席记者)

  受访者:崔华峰(知名设计师、广州美院客座教授)

  采访者:刘小明(华夏陶瓷网总编)

  撰文:申志(华夏陶瓷网首席记者)

  轻衣布鞋的崔华峰,形体消瘦,思想丰满,不愧为岭南设计大家。我们费了一些周折才找到位于广州小洲艺术村的崔华峰工作室,他乐呵呵地迎我们进门,未及寒暄就让记者一行三人先自行逛他的个人设计艺术空间。移步换景,我们好奇且贪婪地欣赏完满满三层空间的设计艺术展观,本以为落座后,大师要跟我们谈作品的设计理念、文化、风格,岂料他熟悉我们的背景,开门见山,主动与我们谈设计与材料。谈及设计界以及陶瓷行业的种种弊端时,很斯文的一个人,采访中竟不时“爆粗口”。他把卖销量形容为“狗肉”,把坚持原创设计形容为“羊头”——超有商业见解,一个成熟的品牌在商业运营上应是“挂羊头,卖狗肉”。快意言谈间他总是有很多精妙的比喻,如是,他称原创设计是“原配”,企业对她一定要白头到老,不离不弃;那些因大量的抄袭而来的同质化的东西,在大师眼中就是“小三”,他告诫企业千万不要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否则一片乱象,品牌扫地。

快意言谈崔华峰

  陶瓷与设计紧密结合的时机未到?

  刘: 我在陶瓷行业媒体做了十多年,知道你跟东鹏、马可波罗、金意陶等品牌多有联系,可以说在设计圈中,你是比较了解陶瓷行业的。对于陶瓷与设计的结合,你怎么看?

  崔: 陶瓷跟设计本应该很紧密地结合,但偏偏没有结合好,缘分未到?

  刘: 我想产品重在设计,估计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过去一二十年,生意太好做了,没有太多设计含金量的产品也很好卖。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崔: 也许是这样的吧,时间久了,大家就以为这是个“道”了。

  刘: 因为做产品的应用空间体验要花很多心力,得花很多钱。

  崔: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要面对的。

  刘: 今天过来主要是想请你做我们2015年度岭南设计系列论坛的演讲嘉宾。

  崔: 那你们的策划找到赞助了吗?

  刘: 有的,是嘉俊陶瓷独家赞助。

  崔: 这个很重要,公益也要符合健康价值观规律,能得到品牌企业的认同,就是一种缘分。

  刘: 现在媒体在转型,我们的做法是往产业链的下端走,即往终端走,也是考虑到材料要跟设计师结合,所以从2013年开始做设计师的论坛,由企业来赞助。作为媒体,我们希望搭建一个材料企业与室内设计师交流的平台。

  崔: 我一直在一线做设计,内心很是清楚的,很多陶瓷材料对于塑造当代的国际化的空间,是不给力的,不适合的,调性不太对的。

  刘: 对,在你们大师眼里,有些陶瓷产品是入不了你们的法眼的。

  崔: 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服厂家。为什么呢?厂家说那些个东西我好卖呀,当代化·国际化,好卖吗?

  刘: 这是基于一个设计师,尤其是大牌的判断,跟一般用户的判断完全是不一样的,一般用户大多是从要贴砖去考虑选材,而你要找材料在空间所扮演的角色。普通用户根本不会想到这些,他们可能对空间语言空间结构和艺术完全没有感觉。

  崔: 所以,我们去探索陶瓷跟设计结合是一种必然,是一种新的市场机遇。其实是时机还不到?还是商家太迟笨?

在崔华峰工作室,艺术品比比皆是

  没有经验的设计师不应该做设计

  刘: 原来我对设计师这个群体不了解,这几年才开始接触。我注意到一个趋势,就是现在设计公司越来越多。

  崔: 越来越多啊?你们去设计公司采访多吗?

  刘: 还可以。我们去的设计公司,基本上都是在创业阶段。尤其是深圳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你们公司可能跟他们的层面不一样。

  崔: 我跟国外设计师也有交流,他们就觉得,其实这样的做法不对。我问怎么不对呀?他说,一个没有经验的设计师,其实不应该马上去做设计,他要把所有的精力用在选好材料上。他说,就等于一个医生,你在为病人开处方之前,要先把药材搞懂。药都是经过很多临床实验,特别是经过数量很多很有经验的医生和很典型的病人的实践,最后才变成药厂的经典产品,而后才再销售出来的。所以刚出道的医生,因为你经验不足嘛,你没必要很努力地去研究一套新的处方,你首先要利用好老的处方或有效的处方。OK!我们把医学上的原理用到陶瓷产品上来——其实我们现在的陶瓷厂家,它没有很认真地去研发一些很有效的经典“药”,设计师也不去依靠这些经典“药”,设计师认为他是很聪明的:我要把空间搞成这样、那样……

  刘: 这样就到处找这样那样的材料……

  崔: 不找,哪用找,材料会送上门来。

  刘: 哦,这个我懂的。

  崔: 成熟的厂家实际上应该是出有效经典“药”的厂家。如果厂家自己对哪一款“药”有效、哪一款“药”没效都不摸底,你还跟着混那些花里胡哨的新奇“药”?那都是没有经过药效考验实践的“老军医药”嘛。

工业时代的装置艺术

  “卖狗肉”的也要学会“挂羊头”

  刘: 现在我们这个行业是这样的,因为竞争的压力导致每年都要推出新的东西。这个逻辑上是成立的,工业化生产意味着同质化,同质化要突围就要生产上差异化,那么灵感来自什么地方呢?就来自于意大利,我也懒得花那么多精力去研发——花那么多功夫,花那么多钱。我们有时候也感到企业是在为创新而创新,或是为了推产品而推产品。而这个产品,设计师也未必喜欢,消费者也未必喜欢,有些新产品推一下不行,最后也就浪费掉了。

  崔: 我是设计师我关注陶瓷,我也参观展会,因为我的设计工作是为企业品牌空间服务的。给我感觉是意大利人很聪明但并不优秀,尤其是面对中国的时候,变成了取巧的设计师。见机行事设计东西——他知道你中国人来这里是为了拿他们的“设计”,于是他就研究中国人喜欢什么。发现中国人没有“文化”基础,喜欢花哨的东西,于是他就搞一些花哨的东西,他们不熟悉中国文化不理解中国人的优雅传统的生活方式,于是当然投机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但当代是这样的吗?国际是这样的吗?他们走在前面启示引导一下?帮帮中国国际一下不行吗?坚持现代设计不行吗?干嘛要忽悠呀?

  刘: 那他们的设计也有卖给欧洲人自己的。

  崔: 那是另外一种。

  刘: 他们有两个体系?

  崔: 是啊,这个没错。但是你要知道,我们中国人并不是第一天出来做生意,我们也是很聪明的,懂商业的民族——“商代”嘛,就是商业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的嘛。中国商业上有句老话:“挂羊头,卖狗肉”。这句话在当下是需要重新翻译的。我不反对花里胡哨的东西,它适合百姓的暂时需求,那是“狗肉”,那是维护你一年能卖多少产值的东西。但是,你不能只卖“狗肉”,你还要挂“羊头”。挂出真正代表当代国际化中国的“羊头”,讲清楚“羊肉”的特征、“狗肉”的现状,宣示品牌的当代设计主张,千万不要误以为中国百姓只吃“狗肉”,他们也会进步的,也会挺进当代国际化的,也会懂得欣赏“羊肉”,享受当代优质中国式生活的。

  刘: 这样看来,现在的陶瓷界,真还没有引领真正主张中国设计的品牌。

  崔: 不用引领,您底下“狗肉”照卖,每天数钱数得高高兴兴的。但是你不能把那个什么格(注:品格)给降下来了,相互之间比回扣多少,指责谁先抄后抄,这有啥劲呢?陶瓷企业能不能每家有个“羊头”,且都是很精彩的羊头?选好你的出品,武装好你的总部空间,做好你的精彩展示体验店,在“高高的地方”勇敢地挂出你的“羊头”。都互联网时代了,一定是产品为王的,一定是体验为王的。让吃“狗肉”的人看见“羊头”吧!整个地球上的人都反对吃“狗肉”呀!不是吗?

  刘: 那么高的境界,一般企业很难达到。

  崔: 是呀。想都不想,挂个“羊头”都没勇气,怎能达到呢?

在大师眼里,枯枝也是艺术品

  应站在人类的角度做产品

  刘: 问几个我关心的问题。这两年我看到梁志天、梁景华等设计大师特别活跃,行业重要的活动他们几乎都到场做演讲嘉宾。年轻设计师就像追明星那样追他们,你在设计圈出名更早,但好像你并没有完全被这股潮流裹着走?

  崔: 这个是整个中国设计界的状况。我觉得这其实很正常的,因为你放在中国看,它确实就是这样。把这种现象放到国际来看呢?它其实就不那样了,国际上是认作品,认观点,认态度,认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人物只是背后的标识。

  刘: 你是说中国设计界现在正处在这个时候?

  崔: 我认为“著名”和“明星”是不一样的概念,因为“国际”不是这样。消费者其实也是分层面的,消费群体都是呈三角形(金字塔)的,你不可能有一根线由头到尾一直通到底。设计跟消费一样也是相应分层面的。

  去年广州国际设计周已经把2014年设计界的关键词总结出来了,排第一的是“东方美学”,第二是“互联网思维”,第三是“国际化”,第四是“跨界”,第五是“可持续”。排首为先,“东方美学”,这证明设计界已经在关注思考这个变化。现在,并不是大家都愿意跟“人物”这样走下去,因为按照这样子走下去,设计是走不出来的。设计跟产品一样,最重要的是,我的跟你的有区别,实现差异化。但这种差异化不是天跟地的差异,而是共同在一个“国际化”的底色下。

  我有一次实际的经历,当年广州国际设计周组织我们去宜家家居瑞典总部。我们去的时候,宜家总部为我们的到访升起了一面五星红旗,我们好一阵子兴奋……这证明他们对中国是感兴趣的。

  刘: 是哪一年的事?

  崔: 好多年前了。在访问的过程中,要互相交流,我问对方,中国在宜家的营业份额里面,占了多少。他们说,挺好,大概是排名挺靠前的。而在宜家本部是没有设计师的,本部大概有七八个不做设计的设计师,他们是来做协调的,与他们合作的四五十个设计师,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他们对哪个设计师的设计方向感兴趣(注意:不是对人感兴趣),就跟他联系:我是宜家的,我们宜家对你感兴趣,你能不能为宜家设计一件产品?如果对方说:哦,宜家,挺出名的品牌,我愿意。宜家对这个设计师就会提出来:你要控制售价,你要瞄准客人,你设计的产品要只能卖一块钱一件,我们是负责协调的,我们要通过去控制厂家制造成本,但要保证你这个作品能够完全按照你的设计追求,按照一块钱的标准做出来……

  刘: 他们这样是在整合利用全世界的设计师资源,而不是自己养一帮设计师。这是一个订制设计的概念。

  崔: 对,是一个国际化的定制概念,也是国际化的市场概念。我们现在的陶瓷行业,概念也是这样,只不过你的手段太差了,去意大利“偷”一些东西回来而已。而他是要跟你商量,共同去努力,完了还告诉你,你这个设计在我们宜家会生产多少多少万件,每一件给你提成多少多少钱。中国的厂家只是耍赖而已嘛,“偷”完了以后卖多少不跟你讲(笑)……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问他们,既然中国在宜家这个品牌的销售中占据了这么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你们没有请一个中国设计师,也没有为照顾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而去设计一些产品出来?我以为,这是将了他们一军!他们难以回答。谁知道他回答说:哦,我们从没有思考过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问题,我们是站在人类的角度去做这些事情的。我觉得回答得太棒了!

  我们太有希望了,我们陶瓷建材太有市场啦,“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玩玩!?”

  “欧式”正好与“国际化”背离

  刘: 因为中国人过去十几二十年都喜欢欧式的东西,所以室内设计也走了这个路线。

  崔: 但是,你作为一个厂家,作为一个设计师,作为一个品牌,你总得要负点儿责任呐,你不能把中国人引得背离了国际化现代化的生活哟!

  刘: 确实,我们现在流行的欧式,在欧洲未必流行。

  崔: 你只有把中国的市场引向国际化,你才会有更大的市场有更多的生意做。现在再讲欧式。“欧式”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欧式”只是“国际”的一部分,跟“中式”是一样的。如果你觉得中国人“崇洋媚外”,其实翻译过来应该是“崇国际”,因为“国际”就是“外”嘛,“洋”是离开了你这个大陆就是“洋”嘛。中国消费者其实挺可悲的,一直被告知,“欧式”的就是“洋”了,就是“国际”了。但我们的“欧式”概念在我的调研里面是个什么东西呢?它是西方古老的过去的生活方式,现在他们的国际的生活方式哪是这样的?“世界这么大,出去看看呀!”

  刘: 现在我们追求的“欧式”是过去完成时了。

  崔: 对,我们设计师是很清楚的,你们媒体也是很清楚的,这些东西很老了。我跟国外设计师一交流,他们就觉得好奇怪,他说我看你们的设计很老啊。他觉得我们做的欧式设计太老式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他们以前的贵族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已经放弃的东西。二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技术的进步、材料的进步、生活观的进步、价值观的进步、审美观的进步,这是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成果嘛。这二次工业革命针对的正是欧洲古老生活方式的革命嘛,我们现在捡的是人家被革命革死的东西呀,革命的成果怎没捡呐?

  其实中国的消费者还真的不笨,你现在走遍全中国,你问一个德国品牌的东西,你对他信任吗?他一定说“我信任”。德国的品牌是什么印象?极简、高品质的印象。

  刘: 德国人吃东西最不讲究。

  崔: 极简的基础上,质量怎么样?只能极高。这是真正的国际现代化生活啊。我们的陶瓷厂家,你在干什么事情啊?这么好的东西你不干不“偷”?

  还说我们的消费者不要这些东西?做不出来吧?

  媒体不能跟设计师有“亲戚”关系

  刘: 陶瓷企业经常会为了迎合潮流而推某种风格的产品。

  崔: 迎合不要紧,很多老板都清楚,你迎合,他也迎合,就是一个恶性(竞争)嘛。

  刘: 这里面有没有设计界的影响?毕竟很多空间都是设计师在做。

  崔: 你刚才等于在将设计界的军:设计界在干什么?我想告诉你,中国处在改革开放已经起步这个阶段,当然再是起步也已有三十年了——三十年前好混的厂家,三十年后不一定;三十年前好混的设计师,三十年后不一定;三十年前没有觉悟的消费者,三十年后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因为现在的“富二代”几乎都是留过洋的,难道他们出去后是瞎子?他们连这个都看不出?消费者变了,你厂家还不变,你不傻帽吗?因为三十年前的厂家,它对的是一个没有迈出国门的“富一代”,他们数钱都来不及哩,被你忽悠一下是很正常的。你试试看忽悠“富二代”,你忽悠得动?人家一句话就会把你噎回去了。所以,现在的厂家还不赶紧“挂羊头”,绝对就是傻帽了!

  刘: 您分析得很有道理。

  崔: 刚才你将设计界的军,我现在告诉你,如果现在还不觉醒的设计师,也是傻帽,一定没前途。一样的,你不要以为制造业在洗牌,我们设计界设计师也在洗牌呀。

  刘: 这两年已经有这个感觉。

  崔: 这个时候你们媒体的责任是在哪里呢?在洗牌的过程中,你就要像刘谦变戏法一样,“啪”一下就抓出一张关键牌来。你的责任是帮设计师翻出这张牌来,这才是媒体要干的事啊。

  刘: 我们做论坛,可能讲案例、讲作品在其次,希望能探讨一下整个设计界的走向,或者实际如何引领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

  崔: 做媒体的不要跟任何设计师有“亲戚”关系,你是要有自己的标尺的,你用你的国际标尺去量。但是你的国际现代标尺在哪里?你要能量到一些精彩的设计师,再把这些设计师推荐给需要的品牌……也许你们可以做做“人材”的生意呀?

  “原配”与“小三”

  刘: 您觉得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崔: 当然是解决本质问题,做经典产品。这个大家都想,但实际上大家目前只是有兴趣做快销品,很少有流传百年的经典产品。媒体要启示他们,要“挂羊头”,做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化产品。赚三块钱的产品只卖一年,赚一块钱的产品卖一百年,会算数的都知道这个才投资是性价比最高的,是生意之道。

  目前陶瓷行业的情况是一浪拱一浪,所有人都在拱浪,但是在跟浪之后,没有人做“羊头”。你就不能离开这个漩涡吗?这个就像喜欢没事儿了勾“小三”一样,一定会出事的。你要坚持自己的原创,就是“原配”,而抄袭就是玩“小三”。你一定要有一个“原配”,打好坚实的底再去勾“小三”,一有“风吹草动”赶紧“回家”。

  设计师也如此,整天出新方案,累不累?很多设计师是上网“偷”东西,但你要有“原配”呀,这样才能让人信服。设计圈从业人员太多了,现在正在减负,而被淘汰的我相信肯定就是上网“偷”东西的人。

  刘: 未来,互联网云端的设计软件会把很多功能性的设计工作取代掉。

  崔: 互联网也会搞垮那些一浪一浪赶潮流的陶瓷企业,唯一解决不了的是个性化的东西。互联网化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随波逐流的企业也好,设计师也好,在互联网化时代都会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原配”就是你唯一的长久安全的港湾……

  刘: 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崔: 不客气!好玩呗!

崔华峰与本网总编刘小明合影

  个人简介:

  崔华峰,知名室内建筑师,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崔华峰空间设计顾问工作室创始人。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一线设计25年,现主持崔华峰空间艺术设计顾问工作室,主攻企业品牌总部空间形象策划,用空间设计及空间艺术的手段为企业空间品牌文化讲述故事。研究方向:当代·东方·印象。2005年获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荣誉奖,2008年获中国室内装饰行业贡献奖,2008年获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双年展荣誉奖。2013年,《青胜于蓝》空间艺术陶瓷主题展览在广州青云书院艺术馆开幕,探索其当代青花瓷空间艺术的可能性。

本网转载并注明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Baidu
map